资讯
本馆概况
机构职能
章程与规划
粤博新闻
政务公开
公告
党工青妇
大事记
展览
正在热展
展览预告
对外交流展
展览回顾
虚拟展览
流动云展
藏品
藏品库
藏品总目
3D文物
教育
教育资讯
教育活动
粤博讲座
专家导赏
在线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志愿者
粤博讲台
服务
参观指南
门票预约
参观路线
文创
馆长信箱
学术
学术机构
专家风采
学术资讯
科研课题
学术期刊
出版物
全媒体
媒体报道
自媒体
微视频
直播回放
形象宣传片

学术

首页 > 学术 > 学术资讯

《艺术与民俗》2020年第1期

2020年06月09日 浏览量: 10097


  摘要部分


  1、多维度诠释展品的尝试——“根·魂:中华文明物语”特展策划解析


  王树金(湖南省博物馆研究馆员,湖南长沙,410005)


  摘要:随着社会公众对博物馆展览关注度的增加,博物馆应履行好社会责任,展示和宣传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策划更多更优质的让观众看得懂的文物展览,在启迪当下、放眼未来方面发挥更多的积极作用。湖南省博物馆策划的“根·魂:中华文明物语”特展一改传统文物展览的文物阐释办法,把文物置于立体时空之中,多维度剖析和拓展文物的知识内涵,希望在沟通传统与未来方面做一次创新。


  关键词:展品 解读 多维度


  2、“向往——‘我’与安徽改革开放四十年”展览的实践与创新


  王梦迪(安徽博物院副研究馆员,安徽合肥,230000)


  摘要:博物馆是展现地域文化的重要窗口和载体。展览是博物馆运作的核心,是其发挥社会价值的重要途径。安徽博物院秉持“以观众为中心”的理念,策划“向往——‘我’与安徽改革开放四十年”主题展览,本文从“策展制度”“策划创意”“展览实施”三个方面对该展览进行概述和梳理,以期能为相关展览的策划工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改革开放 策展 创新 观众


  3、“大潮起珠江—广东改革开放 40周年展览”策展纪事


  刘晓(深圳博物馆助理馆员,广东深圳,518035)


  摘要:“大潮起珠江——广东改革开放40周年展览”以生动翔实、丰富多样的展览内容全面展示了广东改革开放的前因后果、伟大壮举和文化内涵,综合呈现了广东在这个伟大历程中的努力与汗水、智慧与勇气、经验与成就。展览合理应用数字展示技术,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创新性的互动形式等方法,提升观众观展体验,着力讲好广东改革开放故事,保存当代人们集体记忆,弘扬改革开放时代精神,成功地展示了广东40年来敢闯敢试、敢为人先,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的壮丽历史画卷。


  关键词:改革开放 大潮起珠江 展览 策展


  4、对比展在人物类展览策划中的尝试——以展览“鲁迅·徐志摩——呐喊与歌唱的人生”为例


  刘丹(广州鲁迅纪念馆馆员,广东广州,510110)


  摘要:对比展是近年来博物馆策展领域的一种比较创新的策展理念和展陈方式,它不仅可以使对比展示的双方产生强烈的互动与冲突感,还能在交互映照中产生类似文学修辞中的“互文”效果,拓宽对展览主题或文物丰富性与完整性的解读。展览“鲁迅·徐志摩——呐喊与歌唱的人生”将对比展的方式运用到人物类展览当中,是对人物类展览策展的一次全新尝试。展览采用“章回体”的叙事结构,通过鲁迅与徐志摩、新文学与旧形式的对比展示,为观众打开认识鲁迅和徐志摩的新维度,引发其对新文学的再思考。


  关键词:对比 鲁迅 徐志摩 呐喊 歌唱


  5、番禺十八乡“洪圣王出会”与石楼神楼


  黄海妍(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研究馆员,广东广州,510170)


  摘要: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收藏了一件木雕神楼,是反映清代番禺冈尾社十八乡迎神赛会活动——“洪圣王出会”的珍贵实物。文章在梳理清代番禺禺南地区洪圣王崇拜以及冈尾社十八乡“洪圣王出会”活动由来和内容的基础上,尝试解读该神楼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及其构造、制作工艺和装饰题材,探讨清末至民国时期珠江三角洲地区迎神赛会活动中神功用品的工艺水平、审美取向及其所揭示的迎神赛会活动社会功能的转变。


  关键词:番禺冈尾社十八乡 洪圣王出会 神楼 民间工艺 社会功能


  6、闽台族谱文化传承传播与族谱共享研究


  沈文锋(中国闽台缘博物馆高级编辑,福建泉州,362000)


  摘要:本文探讨闽台两地族谱文化的传承传播路径及影响,研究两岸“三通”以后,闽台族谱文化交流在服务台湾同胞寻根谒祖、促使中华文化认同、推动祖国统一方面所应发挥的作用。随着5G和AI时代的到来,在推动两岸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为了更好地服务台湾同胞,需要对大陆现有的谱牒收藏机构进行改造提升,使其具备共享和智慧化的功能,同时增强权威性和服务性,从而有效传承传播闽台族谱文化。


  关键词:闽台族谱文化 传承传播 族谱 共享


  7、宋代城市节日风俗的文献考察


  毛晓帅(山东工艺美术学院艺术人类学研究所讲师,山东济南,250300)


  摘要:宋代是我国岁时节日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其时的节日体系已经发展得相对完备。通过对《东京梦华录》《梦粱录》《武林旧事》等宋代文献的深入分析,发现宋代的城市节日文化和节日风俗呈现出传统节日与新兴节日并存、节日活动空间更加多元、民众参与性增强、娱乐狂欢色彩浓厚、较强的奢侈化倾向等特征,这些节日特征的出现是宋代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宋代节日 民众参与 娱乐狂欢 奢侈化


  8、东莞疍民生计模式的历史考察——以养蚝、捞蚬和养鸭为例


  朱嫦巧(华南农业大学人文与法学学院副教授,广东广州,510642)


  曾裕菁(华南农业大学人文与法学学院2019级中国史硕士研究生,广东广州,510642)


  摘要:疍民是历史上广泛分布于我国东南沿海的水居人群,以水为生的生计模式塑造了疍民的族群文化。广东东莞地处珠江口东岸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此地河海交汇,品类多样的水产资源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和各种谋生机会,一直是疍民的聚集地。随着环境的变迁和人口的增加,河道淤塞,渔场变得越来越拥挤,疍民放弃原业,群体逐渐萎缩,文化亦濒临消失。文章通过对东莞疍民养蚝、捞蚬和养鸭三种生计方式变迁的考证,讨论环境变迁对特定族群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疍民 生计模式 文化变迁


  9、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三重证据”法


  吕慧敏(广州大学人文学院、广府文化研究中心副教授,广东广州,510006)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是21世纪初新兴的学术领域,属于人文学科的一个新方向。现代人文学科的研究方法经历了由“一重证据”法向“三重证据”法的演变,现更为重视多学科的交叉互证。鉴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对象具有历史性、以人为载体和活态传承等特点,其研究可采用古典文献资料、口述史资料和活态表现形式调查相结合的“三重证据”法,以更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进步。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重证据”法 古典文献 口述史资料 活态表现


  10、历史民俗学方法下的社会组织民俗研究——以狮山树本善堂的起源问题为例


  李旭滨(佛山市祖庙博物馆馆员, 广东佛山,528000)


  摘要:社会组织民俗是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现存的传统社会组织民俗资源的发掘和整理,可为国家文化建设和地方社会治理提供具有参考意义的民俗研究案例。文章以狮山树本善堂田野调查报告为基础,采用历史民俗学方法梳理树本善堂的起源问题及其与当时社会历史环境的关系,分析树本善堂的创设动因与社会意义。潜移默化的区域认同感是民众产生组织联结、创设树本善堂的深层动因。树本善堂以稳定的组织制度形式满足了传统地方社会面对灾害时寻求救济互助的现实需求,适应了民众期盼保障的天然情感需要,以民众的信任为基础,在宗族村落层面上不断强化“狮山良凿围七十二乡”的区域观念与认同感。


  关键词:社会组织民俗 狮山树本善堂 社会历史环境


  11、白族“天婚”型故事文本研究


  李园园(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2017 级硕士研究生,湖南湘潭,411105)


  摘要:“天婚”型故事是云南白族地区的一种特殊的故事类型。故事一般为官宦或富家小姐不愿接受父母之命,提出“天婚”,按照自己的意愿嫁入贫寒之家,后夫妻二人偶然发现金银改变了命运的叙事模式。文章详细梳理了现已发现的十余个此类型故事文本,对其形态结构和文化成因进行了深入探讨,推测该故事类型的产生与汉族门第等级观念和白族传统婚姻观念的冲突有关,并与云南佛教兴盛有密切联系。研究白族“天婚”型故事文本的形态结构与文化成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特定历史时期云南白族人民的社会文化心理,促进不同区域文化间的交流。


  关键词:白族 民间文学 天婚 《辘角庄》 灶王爷


  12、椎髻赭面——从安阳唐墓看中晚唐时期女子服饰中的胡风


  刘波(约翰·卡罗尔大学副教授,美国克利夫兰 44139)


  摘要:以安阳地区出土的郭燧夫妇墓、赵逸公夫妇墓和其他一些中晚唐时期的墓葬壁画为基础,将壁画中女子的面妆、发式、服装等服饰因素与盛唐时期唐朝及其周边一些少数民族的服饰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中晚唐时期女子服饰上新出现的胡风元素。与唐代前期服饰汉胡并行的现象不同,中晚唐时期的胡人服饰元素进入唐人的生活中,丰富甚至改变了唐人原有的服饰传统,出现了汉胡融合的新趋势。这一发现证明白居易和元稹等中晚唐诗人所描绘的包括元和“时世妆”等胡风做法确实存在,而诗人对当时社会中所见的各种胡化现象的批判也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安史之乱后胡风的存在和流行。


  关键词:服饰 胡风 壁画 唐代


  13、鲁迅与《近代美术史潮论》——1920 年代对西方艺术史论的一次重要译介


  温嘉宝(广东美术馆职员,广东广州 510105)


  摘要:关于鲁迅美术活动的研究多集中于20世纪30年代的新兴木刻运动和左翼美术运动,但实际在此之前鲁迅与西方艺术结缘已久,并在20年代后期已经开始进行西方艺术推介。文章从鲁迅1928年翻译的日本美术史家板垣鷹穗所著美术理论著作《近代美术史潮论》出发,结合20世纪20年代中国对西方艺术理论接受情况,剖析这本译著的内容、所包含的艺术理论、传播途径以及鲁迅的译介过程,配合对鲁迅书信、日记和藏书的梳理分析,研究当时鲁迅对西方艺术的态度以及对西方艺术的推介观。


  关键词:鲁迅 《近代美术史潮论》 坂垣鷹穗 艺术意志 李格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