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本馆概况
机构职能
章程与规划
粤博新闻
政务公开
公告
党工青妇
大事记
展览
正在热展
展览预告
对外交流展
展览回顾
虚拟展览
流动云展
藏品
藏品库
藏品总目
3D文物
教育
教育资讯
教育活动
粤博讲座
专家导赏
在线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志愿者
粤博讲台
服务
参观指南
门票预约
参观路线
文创
馆长信箱
学术
学术机构
专家风采
学术资讯
科研课题
学术期刊
出版物
全媒体
媒体报道
自媒体
微视频
直播回放
形象宣传片

专家风采

首页 > 专家风采 > 离退休

杨式挺

2022年01月04日 研究馆员 浏览量: 5547
  杨式挺( Yang Shi Ting ),号敬直,1932年出生,男,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人,广东省博物馆原副馆长,研究馆员,1994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1941—1946年,就读于晋江县奇曙乡明新小学,校长蒋道肩。1947—1950年,就读于晋江县亭店乡凌霄中学,校长蔡樵生,语文老师吴堃(字藻汀),历史老师吴文良,教务主任吴友铭,政治老师颜瑞芽,英语老师杨国栋等。1950—1953年,福建省立晋江第一中学高中,校长赵昭昞,教务主任谢景明,语文老师陈祥耀,历史老师李郁果,英语老师蒋淑瑾等。1953—1958年,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五年制本科,校长马寅初,系主任翦伯赞,考古教研室主任苏秉琦,老师张政烺、傅振伦、齐思和、邓广铭、唐兰、郭宝钧、胡宗达、苏秉琦、闫文儒、宿白、林耀华等。1958年7月毕业。

  1958年8月至1963年4月,就职于杜国庠为所长、孙孺为副所长的中国科学院广州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历史研究室,任考古组组长。1963年4月至 2001年5月,就职于广东省博物馆,历任省文物工作队副队长,文博研究室主任、副馆长。1983年参加广州南越王墓发掘队任副队长,曾任广东省文化厅文物志编辑室副主任,中国南方和东南亚古代铜鼓研究会常务理事,广东省、广州市地方志学会理事,广东省民族学会理事,广东省农史研究会副会长,广东省地名委员会顾问,广东省地名研究会副理事长,广东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特邀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中国百越民族史研究会首届会员,广东省社科院特邀(客座)研究员,《广东百科全书》编委,广东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珠江文化研究会委员,广东文史学会指导委员(2008年聘),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终身顾问(2013年聘)等。

  50多年来,一直从事田野考古调查、发掘、保护、研究和博物馆的历史文物陈列展览宣传教育,并参与培训省内文物考古、博物馆人员队伍的工作。主攻广东—华南新石器时代考古,博物馆事业的实践者和见证者。

  个人著作获奖的有:《试论西樵山文化》(1985年发表),1987年获广东省社科优秀成果论文奖。《广东新石器时代文化及相关问题探讨》(1986年发表),1989年获广东省社科优秀成果论文奖。 1998年出版《岭南文物考古论集》 文章29篇,56万字,图文并茂,1999年获广东省第六届优秀社科研究成果三等奖。提出并论证“石峡文化”(1976年)、“西樵山文化”( 1980年)和“河宕文化”(1981年)。参与编写的项目主要有:《中国文物地图集·广东分册》 (1990年广东省文化厅科技进步一等奖)、《简明广东史》(1987年广东省社科优秀著作二等奖)、《广东通史(古代上册)》(l997年广东省“五个一工程”优秀奖,1999年广东省规划奖)、《广州西汉南越王墓(上、下册)》(文物出版社1991年出版,1999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二等奖),《佛山河宕遗址:1977年冬至1978年夏发掘报告》(本人主笔,共32万字,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出版)、《石峡遗址:1973至1978考古发掘报告(上、下册)》(文物出版社2014年出版,本人负责编写遗址部分,2000年交稿。2016年首届中国考古学大会研究成果奖)。2000年12月完成《广东先秦考古》书稿结项,本书是六十年来广东先秦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的结晶。全书结构分为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商时期和两周时期共八章七十一节。全书847页,65.5万字,插图328幅,脚注200多条。本书为合作项目,本人主编,负责撰写34.6万字,广东人民出版社2015年出版,列入《岭南文库》书目之一 。2016年12月,由广东省博物馆申报第七届省社科优秀成果奖。1986—1998年编审广东50多个市、县《文物志》600余万字,并为部分《文物志》作序。为《乐昌掌故》《深圳掌故》和《封中史话》作序,以及为《广东摩崖石刻》《广东民族关系史》等著作写书评。

  个人发表学术论文、文章160多篇,200多万字,多篇获奖和被译成日、英、葡文,如《从考古发现试探我国栽培稻的起源演变及其传播》一文,1989年被译成日文,收入陈文华、渡部武编《中国稻作的起源》(日本六兴出版社1989年出版)一书第二章。2011年6月,出版《岭南文物考古论集续集》,文章21篇,50多万字,主要内容是广东史前玉石器、彩陶、白陶、陶器刻画记号和考古学文化再探讨,以及秦汉以来南海海上丝绸之路的文章,图版载有作者40年来参加各种学术活动的照片。

  1981—2014年,多次赴香港(20次)、澳门(8次)以及日本、越南、老挝、泰国、印尼、菲律宾、新加坡等地,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举办专项文物展览并进行个人讲学以及学术考察活动等。如1991年和1992年应香港中华文化促进中心及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之邀,演讲《广州南越王墓的发现及其重要价值》和《香港与广东大陆沿海区的历史关系》;1993年8月至9月,领队到日本广岛县福山市举办的“南海海域沉船文物展览”;1996年参加在香港举办的“海上交通贸易两千年展”;2001年2月至4月受聘于澳门大学,为学位后历史证书课程班17名学生讲授岭南文化考古专题;2008年被中国航海博物馆聘为专家组成员,为中国航海博物馆的筹备和开馆做了大量的工作。直至2014年,仍陆续参加一些学术活动,如2010年夏温州东瓯研究学术会议、2011年冬泉州饶宗颐与华学国际学术研讨会、2013年7月潮州韩山师院饶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会上发表《略论考古学与饶学的关系》论文)。2013年10月,参加在泉州举办的“历史上中国的海疆与航海”学术研讨会,被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聘为终身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