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本馆概况
机构职能
章程与规划
粤博新闻
政务公开
公告
党工青妇
大事记
展览
正在热展
展览预告
对外交流展
展览回顾
虚拟展览
流动云展
藏品
藏品库
藏品总目
3D文物
教育
教育资讯
教育活动
粤博讲座
专家导赏
在线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志愿者
粤博讲台
服务
参观指南
门票预约
参观路线
文创
馆长信箱
学术
学术机构
专家风采
学术资讯
科研课题
学术期刊
出版物
全媒体
媒体报道
自媒体
微视频
直播回放
形象宣传片

学术

首页 > 学术 > 学术资讯

杨式挺研究员从事考古文博五十周年暨八十寿辰学术座谈会综述

2012年06月08日 浏览量: 4448

 2012年5月10日上午9:00~12:30,广东省博物馆学术报告厅里举办了一场气氛热烈的座谈会——杨式挺研究员从事考古文博五十周年暨八十寿辰学术座谈会,旨在传承前辈勇于探索、不断进取的可贵精神,促进我省文博考古界的交流协作,激励后辈继往开来。此次座谈会由广东历史学会和广东省博物馆主办,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协办。

杨式挺,1932年5月8日出生,今年已届八十寿辰,福建泉州鲤城区人。1958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本科,同年分配于广州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省社科院前身)历史研究室。1959年任历史室考古研究组组长,广东历史学会考古研究组秘书, 1963年4月至2001年5月就职于广东省博物馆,历任文物工作队副队长、文物博物研究室主任、副馆长、研究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五十多年来,他为广东的文物普查、文物保护、考古发掘与发现、培训考古文物博物馆专业人员队伍和主持博物馆陈列展览以及参与编纂广东史志(简明广东史、广东通史-古代上册、中国文物地图集-广东分册、海交史、农史、地方志、文物志、地名志等),均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个人发表专著及论文达二百万字,是岭南著名的考古专家。

杨式挺先生从1961年开始,参加过广东众多重要考古发掘。1961年参加增城金兰寺遗址的发掘,发现了广东贝丘遗址的“三叠层”,首次发现彩陶; 1973年开始发掘曲江石峡遗址,发现了广东乃至岭南地区揭露面积最大、跨越年代最长、发现内涵最丰富的一处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文化遗存,其中最重要的第二文化层被命名为“石峡文化”; 1977年冬,主持佛山河宕遗址的发掘,发现了77座古墓葬、19个男女头骨施行人工拔牙个体; 1983年,参加广州西汉南越王墓的发掘,任发掘队副队长,发现了举世瞩目的西汉时期南越国第二代王赵昧墓,被誉为岭南考古史上名副其实的重大发现。

学术座谈会由广东历史学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李鸿生主持,省文物局副局长魏峻、广东省博物馆肖洽龙馆长等领导出席并讲话,原中山大学副校长、历史系教授张荣芳、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广东省社科联原主席张磊、广东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所长李庆新等专家发言,来自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山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州博物馆和南越王博物馆等近20家单位的同仁参加了座谈。

广东历史学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李鸿生主持首先说明了这次举办学术座谈会的意义,接着简单介绍杨式挺研究员学历、经历和贡献,最后安排领导和专家的发言。

广东省文物局副局长魏峻、广东省博物馆肖洽龙馆长等领导出席并讲话。广东省文物局局长魏峻说明了学术座谈会的意义,并向杨式挺研究员表达了祝贺与充分的肯定,还对文博工作者提出了希望。他说道,此次座谈会是对杨式挺研究员五十年来孜孜追求、不断进取所取得的成绩的一种褒扬;也是为了传承老一辈文博工作者艰苦创业、甘于寂寞和勇于探索创新的一种优良作风。魏峻局长还向杨式挺研究员表达了祝贺、感谢与希望。一、祝贺。五十年来杨式挺研究员勤于钻研、笔根不辍、锲而不舍的精神非常令人敬佩。二、感谢。杨式挺研究员先后参加广东省内遗址或墓葬的挖掘和考古调查。见证了广东文物考古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转强的整个过程。同时杨式挺研究员还十分关心广东省文博人才队伍建设。多次参与组织全省的文博考古培训班,引领带动了全省一批中青年文博学者的成长。五十年来,他以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广东的文博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三、希望。广东省正处于文化和文物建设最佳时期,希望经验丰富、学识高深的老专家、老学者能够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希望杨式挺研究员能够老骥伏枥、继续发扬优良传统和严谨学风,引领学识,提携后辈,为广东文物与博物馆事业发展献计献策,为广东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广东省博物馆馆长肖洽龙对杨式挺研究员的考古文博经历和研究成果做出探讨,并对杨式挺研究员在考古文博的贡献和博物馆展览的贡献表达了敬意。肖洽龙馆长特别指出,杨式挺研究员五十年如一日,将自己的人生和追求融入到了广东文博考古事业中,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他的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献身精神,孜孜不倦、锲而不舍的探索和执着精神,尤其让我们感动和敬佩。杨式挺研究员在博物馆工作长达40年,2001年退休后,仍坚持为博物馆事业和新馆的建设奉献自己的力量。

原中山大学副校长、历史系教授张荣芳、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广东省社科联原主席张磊、广东省社科院历史所所长李庆新、中山大学社会与人类学学院、博士、博导周大鸣、广东省省文物鉴定站研究员单晓英、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副主任黄淼章、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周肇基、华南农业大学人文与法学院院长倪根金、广州市博物馆馆长程存洁、中国船史研究会的何国卫、金德行、《学术研究》副主编、博士陶原珂等专家发表了感言与祝贺。

广东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山大学张荣芳教授,曾为杨式挺研究员的《岭南文物考古论集》做过书评,最近又为续集作过书评,发表在《岭南文史》102期。续集的主要内容为第一辑的延续和扩展,史前和先秦的文章较多,又增加了秦汉时期的历史以及海外交通史,还有编审文物志的体会和部分书评。张荣芳教授认为杨先生在广东生活和工作了50多年,沐浴着云山珠水,岭南人民哺育了杨先生;杨先生为岭南考古文物博物事业,倾注了他全部的心血和汗水,作出了卓著贡献。饶宗颐先生为杨先生《首集》作序时,认为杨先生的著作“信足为来学典范”。饶先生对《首集》的赞誉,也完全适合于《续集》。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广东省社科联原主席张磊则深怀感情地介绍了生活中的杨式挺研究员。1958年,他和杨式挺一起从北京大学毕业分配到杜国庠为所长的广州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省社科院前身)历史研究室。当时刚刚建所,他们和几位中大历史系的毕业生,亲身参加所里的开拓工作。当时生活条件艰苦,没有饭堂,吃饭难;在宿舍里办公,睡的是木架床,要踩着床头的大木箱才能爬上床。当时考古工作条件很艰苦,每天只能补助四毛钱,他们在野外爬山涉水,日晒雨淋地从事文物普查和考古发掘工作。当时国家经济困难,考古所没能建立起来,所以1963年杨式挺为组长的考古组一共七人合并到了广东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杨式挺虽然去了博物馆,但是社科院仍继续聘请他为兼职研究员和客座教授,参加了《简明广东史》和《广东通史(古代上册)》的编写。除了考古,政治思想上杨式挺很关心港澳的回归和祖国的统一。用考古的材料写的多篇文章,说明港澳地区自古以来就和岭南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港澳历史文化的根在岭南。

杨式挺研究员作了感谢和感恩的发言。杨式挺研究员总结说,千言万语一句话,就是感恩与感谢。自己出生于一个人口稀少,文化落后的农村。饮水不忘挖井人,自己能够上大学,走到今天,要感谢党的培养和人民的支持。并对自己提出了高要求,今后要活到老,学到老,干到老。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与时俱进,努力做一个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的、合格的文博工作者。

最后,广东省博物馆副馆长肖海明对此次学术座谈会做出总结。广东省博物馆以往从来未为老专家举行过这样的学术座谈会,这次是第一次,这件事本身就表明这个会议这种活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领导的讲话和专家所作的发言看,就充分说明,这次会议开得好、开得成功。

    通过举办这次学术讲座,希望能够达到传承和发扬杨式挺等老一辈文物考古、博物馆工作者艰苦创业、勤奋刻苦、执着追求、不断探索、求真求实的优良学风,激励后辈,在新的历史时期和新的时代要求中更加发扬光大,为广东省的文博事业作出更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