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风捉影——模拟画像师工作室”“挖土烤骨——挖土考古人”两个pop-up互动职业微型体验展开展啦!
展览竟设在废旧的岗亭里。
旧岗亭也可以做博物馆?
可以!
谁改造的?
粤博专业人员与中山大学博物馆学专业的学生们通力合作。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博物馆”?
这是广东省博物馆与中山大学馆校合作项目的一个实践案例。
在粤博展出后,两个岗亭博物馆就又会被扔了吗?
不会,广东省流动博物馆会将它们在全省巡展。
一、由来:馆校合作来风
2023年2月23日,广东省博物馆与中山大学“博物馆学实践教学基地签约暨揭牌仪式在广东省博物馆举行。馆校合作是为了充分运用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发挥博物馆在教育创新中的作用,整合馆校力量,拓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馆校育人质量,贯通理论实践,更好释放聚合效应,推动中大博物馆学、文物学、考古学等专业教育与粤博事业发展实现双赢。
博物馆学实践教学基地揭牌仪式
中山大学与广东省博物馆签订《博物馆学实践》课程合作协议。为创新馆校合作模式,落实课程合作框架,由馆人力资源部牵头,流动博物馆具体对接落实,馆图书馆、保卫部、后勤部、公众服务部、陈列展示中心等部门协助,利用博物馆资源,在粤博的粤读空间开放教学课堂,并由流动博物馆负责具体实施中大学生展览方案的落地,以开拓馆校合作实践教育新地。
二、酝酿:我们一起做个展览吧
不要将馆校合作只停留在协议书上,除了带学生参观展览,或送展览进校园的例牌外,怎样探索馆校合作创新路径?怎样贯通博物馆学、文物学、考古学等理论实践、打破常规教学模式,以共建助发展、促担当、开新局,探索馆校协同育人模式新发展?
合作一个展览吧!发挥00后的学生们的另类思维,给博物馆展览添加新能源。博物馆学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让在校生在理论学习的同时,自己策划展览方案,由流动博物馆来负责实施,馆党委专职副书记吴武林与中山大学《博物馆学实践》课程任课老师潘攀就此进行讨论后这样决定。
与潘攀老师商讨方案
三、启动:事不宜迟
项目启动后,为增强博物馆实地感,潘攀老师将她这个课堂设在广东省博物馆”粤读空间”。课程期间,每周周一,中山大学人类学系20级考古专业学生都在这里上课学习。潘攀老师是课题老师,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粤博不仅提供了展厅现场教学,而且由粤博专业人员给学生开设了讲座,对相关展览实例进行阐释。
流动博物馆部门为这些学生提供了到部门内部学习、了解博物馆策展、设计、制作、送展等业务全过程的机会。
课程理论学习阶段进行的同时,也进入博物馆展览策划阶段。4月开始,潘攀老师将她的学生分为四组,每一组各拿出一个展览方案,然后PK。
潘老师留学加拿大后,在中大社会和人类学学院教博物馆学,研究方向是多感官和沉浸式传播,所以与我们第一次合作,希望能策划一个职业体验的展览。这是她带的第一批学生,学生也是第一次做展览策划。4月17日,四个小组在粤博“粤读空间”汇报了展览预备策划案。初生牛犊,他们的思维比博物馆专业人员要活跃得多,没有实践和阅历的羁绊,他们比较起来更有活力和创造力。汇报后,粤博专业人员点评了学生们的方案,经过讨论,忍痛舍弃了不适宜展出的展题,重新策划可行性更强的展题。
否定、肯定、否定、肯定,经过反反复复争论、讨论,5月下旬,完成了模拟画像师和考古主题的两个方案。
四、实施:岗亭里的“博物馆”
方案做得再好,最终也要考虑到场地和经费。潘老师和她的学生都是第一次做博物馆展览,我们商量可以从小做起。
首先在哪里实施这两个方案是首先要考虑到的,博物馆一楼报告厅前通道?三夹层粤艺空间?粤博西广场?其他博物馆?厅乡村振兴点罗坝镇的围屋? ……潘老师的想法是展览是职业场景体验,不只是展示,希望能在一楼报告厅前通道搭建一个20—30平米的空间,有三面简易墙,以营造一个给观众思考和体验的物理空间。但经过再三论证,在这个过道上搭建一个展示空间显然不合适,更重要的是经费更不允许。
踌躇再三的情况下,吴武林副书记值班日巡查博物馆外围时看到三个废旧的三个岗亭,想到世界上最小的博物馆——英国约克镇一个设在电话亭里的博物馆,突发奇想,何不将中大学生那两个方案放在旧岗亭里实施呢?名曰:岗亭里的博物馆。第二天,吴武林即叫来流动博物馆的钟智波副主任和江细锋挑选两个岗亭,量好尺寸,一个1.2平方,一个1.7平方。与潘老师商议后,通知学生根据这个空间调整策划方案。
这三个废旧岗亭已服役13年了,残缺破旧,刚刚退役,等待报废。利用博物馆废旧岗亭空间举办展览,对其进行再次利用,与2023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博物馆、可持续性与美好生活”中强调的“可持续性”理念不谋而合。
经此过程,一切似乎将是水到渠成,将废旧岗亭进行改造,与职业体验结合在一起,考古学家和模拟画像师的职业体验展方案最后就这样落地了。
学生们根据岗亭空间调整方案
五、落地
岗亭改造方案确定后,还要最后确定岗亭放置位置。6月12日,吴武林副书记与公共服务部王小迎主任、流动博物馆张荣芳,陈列展示中心王天鸣等来到西门飘台下,最后选定了展览场地。
与此同时,参与这次展览策划的学生们早早就在准备各种展品的购买,制作公司也在加快岗亭改造。
岗亭来了! 6月19日,吴武林书记与流动博物馆工作人员和潘老师拖着、推着岗亭来了!布展正式开始。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别说岗亭小,但它基本具备了展览最基本的要素。这也是学生们第一次将自己的想法落地,第一次参与布展,兴奋之情溢于言行,虽是高温,但哪里能烤得过学生们实施梦想的热情。
6月20日,在博物馆各部门以及老师、学生们的努力下,展览最终顺利落地。
六、展示:在岗亭里 “捉影·烤骨”
“捕风捉影——模拟画像师工作室”“挖土烤骨——挖土考古人”两个pop-up互动职业微型体验展就在2023年6月24日在广东省博物馆西门悄然开放了,预计7月23日停止捉影和烤古。
如果说英国约克镇那个电话亭里的博物馆是世界第一小的博物馆,那么,我们这两个岗亭里的博物馆就是世界第二小的博物馆吧?再小的博物馆,只要用心用力,也能展示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01考古职业体验
考古是一个怎样的工作?
在这里
你可以触摸逼真的考古地层
了解地层下深埋的考古遗迹
近距离观察考古发掘工具
感受一线考古工作者的生活
02 模拟画像师职业体验
模拟画像师
也叫“法医画师”
既可以还原高度腐烂的死者生前容貌
也可以拼出犯罪嫌疑人的真实长相
#鸭山市连环特大外卖盗窃案!!!#
线索繁多
监控图片模糊不清
嫌疑人究竟是谁??
快来寻找线索,拼出他的长相。
鸭山市的安宁就靠你了!
一个1.2和一个1.7平米的空间,经过奇思妙想地重新布局设计,变身成为考古职业体验室和模拟画像师工作室。废弃岗亭的可持续再造,成为博物馆展览叙事、展示、沉思、休闲和知识共享的空间,给公众以新奇感官体验,创建博物馆与公众、社区、环境的亲密关系。
这也是馆校合作是提高博物馆社会参与性的重要模式,本次广东省博物馆与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开展的馆校合作项目无疑是一次有益的探索。双方以此为契机,充分发挥双方资源优势,在学术交流、人才培养、课程设置、课题申报以及教学提质培优等方面开展深层次交流,共同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优秀人才等方面,粤博和中大展开合作交流,共同创建基于“馆校合作”的博物馆创新教育模式,推动博物馆与高校的互利共赢、协同发展,探索出服务社会的新路径。拓宽办学渠道,创新培养模式,提升育人质量;做好共建工作是整合力量、实现共赢的题中之义,更好释放聚合效应,推动专业教育与行业发展实现双赢。
后续,广东省博物馆也将在不断的实践和总结中,进一步探索馆校合作高质量发展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