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8日-11月9日,广东省博物馆联合广州市教育研究院共同举办了 2019年“博物馆校本课程高级工作坊”。本次工作坊为期两天,特邀复旦大学博物馆馆长、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副教授郑奕,南京博物院社会服务部主任郑晶,广州市纺织服装职业学校党委书记黄素欢,苏州博物馆宣教部主任李喆,广州市天河中学副校长谭小霞,珠江新城猎德幼儿园园长陈蓓蓓,广州市教育研究院历史教研员邹樱,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副教授周婧景,天河区教育局副局长王建辉,上海博物馆教育部主任陈曾路,西安半坡博物馆党总支书记、副馆长张希玲,广州市少年宫特殊教育部部长黄筱瀛等国内一流博物馆教育专家与广州市多学龄段教育专家现场交流分享,共同探讨博物馆资源与校本课程衔接的相关问题,近100名来自博物馆和教育系统的与会代表亲临了这场馆校交流的盛会。
工作坊开始之前,指导单位代表广东省文物局文物与博物馆处刘丽团副处长,
主办单位代表广东省博物馆陈邵峰副馆长,
广州市教育研究院陈坪院长助理,
分别进行了开幕致辞。
8日上午,复旦大学博物馆馆长、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副教授郑奕
做了以“将博物馆纳入我国中小学教育体系仍需加码助力”为主题的分享。她以多数博物馆校本教育中投入远远大于产出,专项法规政策的缺位,人财物相对缺乏及博物馆针对中小学的教育活动未能制度化、内容形式单一等现存的普遍性问题作为切入,细化探讨如何更好地将博物馆教育融入我国中小学教育体系和社会教育中去,提出在注重提升博物馆教育地位,完善专项法规政策的同时,也要注重应用“相关性”原则提升博物馆对中小学的“供需对接机制”。
南京博物院社会服务部主任郑晶以“南博模式”为例,分享南京博物院正在进行的“在双主体理念下构建分众化的馆校合作体系”,提出博物馆是一个主体,学校是一个主体,“双主体”的模式能更好地结合博物馆教员和学校教师各自的优势,更有利于推介馆校的课程。但这种模式也不可避免的会面临不同程度的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协调馆方教育模式与校方教育模式,强调“双主体”理念下双向培训机制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以及建立分众化的馆校项目评估机制。
广州市纺织服装职业学校党委书记黄素欢
在会议中介绍了近几年与粤博合作的一些成功案例,如2015年“牵星过洋”海上丝绸之路主题活动、2016年“文物动物园”展览地铁站主题设计、2017年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丝路荣光 织造未来——广州市纺织服装职业学校2017届服装专业优秀毕业作品展演”、2018年“百年时尚 织造未来—广州市纺织服装职业学校2018届传统创意作品展演”以及即将在今年11月底的举行的“匠新——广作家具与服饰艺术之夜”等等,通过阐述这些形式多样的合作机制,黄书记提出应该积极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坚守以博物馆为主导的互动模式让教育形式多样化,从而让受众主体自愿、积极地参与到馆校合作活动中来。
下午,苏州博物馆宣教部主任李喆老师首先回顾了2008年以来苏州博物馆开展的馆校合作形式,分享了活动开展至今取得的成果,并分析了活动中仍存在的问题。李喆老师认为中小型博物馆与学校合作需要得到当地教育部门的大力支持,打造博物馆系列教育品牌,并强调需要充分利用馆藏文博资源,设计具有本馆特色的课程,并在课程实施上做到有点有面,逐步实施,才能将博物馆逐步建设成“博物馆学校”。
广州市天河中学副校长谭小霞从馆校合作的时代背景、课程的设计与实施、馆校合作课程的特色、对课程形成的思考四个方面出发,围绕与广东省博物馆合作的“海上丝绸之路”这一主题,介绍了中学综合实践课的设计与实践。谭校长指出馆校合作还需为中学教师搭建平台,并引导社会正确认识或高度认可综合实践课的作用,此外,还需要想办法打破博物馆资源在利用时受到的地域限制。
广州市天河区珠江新城猎德幼儿园园长陈蓓蓓以一线工作者的视角分享了该幼儿园围绕猎德龙舟展开的活动。陈园长指出,学龄前儿童的发展变化极快,需要针对不同时期的儿童梳理其学习经验,并通过梳理儿童在生活过程中已有的经验,制定参观博物馆的学习计划,在组织参观后则需要再次梳理儿童的经验。通过博物馆、学校和课后工作的实施,实现闭环,极大提高学龄前儿童的素质,实现博物馆资源利用的成功探索。
广州市教育研究院历史教研员邹樱就“中学历史教育与博物馆教育的结合”进行了阐述,指出育人与历史知识社会化是上述两种教育的共通点。博物馆教育有许多地方值得中学历史教育的借鉴,包括在博物馆教育中发挥历史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如通过博物馆的历史材料建构历史叙述,获得历史材料对细节的补充,将活动课程化、校本化等。馆校之间应形成教育共同体,那么则需探究结合机制与结合路径。
9号上午,西安半坡博物馆副馆长张希玲分享了半坡博物馆打造精品教育项目的历程。张馆长指出,半坡是中华文明起源的摇篮之一,是一切科学艺术文化发展的萌芽时期。半坡博物馆结合自身特色,从原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入手,以新博物馆学和博物馆教育理论为依据,结合考古发掘的实践成果,通过多样化的宣传推广方式,使半坡博物馆的精品项目受到了广泛欢迎,甚至走出西安,在全国各地开展活动。在分享了大量的案例之后,张馆长还分享了她的思考与建议,指出了博物馆教育应当以“让文化活起来”为目的,对博物馆资源进行课程开发,做大规模,做精项目,同时想办法跨界融合,注重理论探索和总结。
天河区教育局王建辉副局长就利用博物馆资源为题展开了论述。王局长指出要利用好博物馆资源,就需要有充足的规章规定与政策基础。更好地利用博物馆资源应当以课堂为形式,以扩大视野、提升德信为目的,以跨界整合为手段。接下来,王局长从顶层设计、课题的专业研究、课程的开发、课程的监督、师资培训与平台设计六个方面具体论述了博物馆教育资源该如何具体利用,并分享了一些课程实施案例。同时,王建辉局长也指出,教育行政部门的力量薄弱,尚需要借助更多部门与资源的配合。此外对于部分场馆态度消极,家长或社会认识不到位,公益性与市场化之间的矛盾等问题,还需要加以引导与克服。
接下来,广东省博物馆“驿路同游”研学项目合作伙伴游学荟的卢老师和张老师带领三组同学向与会嘉宾分享了在驿路同游研学项目中的体会与感受。小学四年级的莫千桐和苏悦同学分享了他们的研学经历,如参观南海I号沉船打捞现场、进行考古田野调查以及参与考古发掘体验,表达了自己对考古工作的赞叹与敬佩之情。随后四位同学表演了“我来演,你来猜”,以古驿道诗词为情景,与现场嘉宾展开了互动,气氛十分热烈。本次分享会生动展现了研学对孩子们素质和见识的提升,体现出对博物馆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以及馆校结合课程实施的积极影响。
下午,上海博物馆教育部主任陈曾路通过三个例子,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角度阐述了上海博物馆在馆校合作方面的实践。在第一个案例中,陈主任分享了上博《hello上海博物馆》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着重展现了上海博物馆以美育为课程定位,通过与教育工作者和高校合作,从“学习和认知,方法和态度,思辨和实践,哲学和信仰”四个维度设置课程的过程,同时陈主任也指出,目前的教案设置还存在普适性不足和使用效率低下的问题,希望在未来获得改进。在第二个案例中,上博在研学资金的使用语境下,开发了“认识博物馆”系列的课程资源,强调博物馆的教育体系与软件建设同样是博物馆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最后一个案例是与中央美术学院合作开发课程的实践活动,这种模式于上博的教育更为典型,在此过程中,上博不是一个简单开发课程的机构,而是推动城市文化氛围营造的一环。最后,陈主任指出,社会各界各类人群与机构的参与,是博物馆工作与课程构建能够取得优良成果的重要条件。
复旦大学文博学院周婧景副教授从教育生态学的角度审视了美国博物馆幼儿园对中国博物馆建设和发展的启示。周老师将博物馆幼儿园定义为一种将博物馆教育与幼儿教育相结合的早教机构,通过回顾美国博物馆幼儿园发展的历史,归纳出“博物馆幼儿园”是以经典教育理论为指导思想的,其教育目标具有明确、独特的个性,教育内容丰富,教育方式多样等共性。教育生态学将博物馆视为一种正式的机构而不是教育机构的补充,为博物馆幼儿园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周老师进一步指出美国博物馆幼儿园在理论基础研究、早教理论等领域对国内具有重大的启发意义。同时,她也提到了我国幼儿园博物馆的理论发展与一些实践探索,指出上述的启发和理论依据将会为幼儿园博物馆的发展提供一些不同的观察与思考角度。最后,周老师分享了她对博物馆幼儿园方面的一些反思,同时希望博物馆从业者在将来能够慢慢地打破目前的教育瓶颈,共同致力于教育生态系统的合作开发。
最后,广州市少年宫特殊教育部主任黄筱瀛分享了她在2019年所进行的博物馆课程实验。经过分析与考察,发现目前很多博物馆的设施对于特殊人群来说还不是十分完善。基于这一点,黄主任与其课题组经过探索和研究,制定了针对特殊儿童的课程并在广东省博物馆开展了实践活动。黄主任指出针对特殊儿童课程设置上需要关注的三个要点:学习信息的多样呈现、提供行动和表达的多种方式以及提供多种参与途径。针对最后一个要点,黄主任认为在实践的时候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提出要通过激发孩子的兴趣,提供表达和行动的多种方式、以及提供多样的参与途径三个方式来实现。除此之外,在每次活动之后,老师们都需要检视自身的状况,以便在将来的活动中不断改进。黄主任认为就目前而言,提供多样参与途径是最复杂的一个命题,同时也希望未来能够将这一点做得更好。
会议过程中,与会的博物馆同仁和学校老师们纷纷结合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或就专家们分享的内容提出了自己的疑问,与在场的专家学者们共同探讨博物馆资源与校本课程衔接的相关问题。如在学业紧张的情况下如何与中学生进行合作、如何发挥展品以物证史的功能、如何跨地域发挥博物馆资源优势等,希望在多方的探讨和努力下,能让博物馆教育和学校教育更紧密地结合联动,为学生们提供更多元、丰富的学习资源。针对这些问题,专家学者们也给出了具有启发性的回答。
本次2019年“博物馆校本课程高级高级工作坊”经过2天的分享与讨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对博物馆与学校间开展合作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让广东省内的博物馆同仁及教育工作者开拓了视野,激发了工作热情,为下一步馆校合作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